多维度实施藏粮于地战略
48 2025-04-05 13:24:58
孔子则指出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
[21]黄宗羲《明儒学案·姚江学案》选录此段后,加一按语云:先生之见,已到八九分,但云‘性即是气,气即是性,则合更有商量在。《孟子师说·道性善章》引先师嶯山曰:古人言性,皆主后天,毕竟离气质无所谓性者。
[6]《黄宗羲全集》,第八册,第890-891页。《孟子师说卷四·仁之实章》诠释云: 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,人生堕地,只有父母兄弟,此一段不可解之情,与生俱来,此之谓实。笔者以为,判断朱子还是黄宗羲对孟子的解释更切合孟子的关键在于,孟子有无形而上、超越的本体观念,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。[43] 《黄宗羲全集》,第一册,第152页。前一命题表现在心性论上便是,心之喜怒哀乐便是气之流行之表现。
[18] 心是灵气,这本为道学共识,参赖区平:《心是灵气作为道学共识——基于道学史的考察》,载《哲学与文化》2019年第4期。[10]《黄宗羲全集》,第一册,第60-61页。随着洋务运动、百日维新的相继失败,救亡图存的重任落在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身上。
孔子体之以教子路,为《中庸》之强。除《乾卦》外,《大畜卦·彖传》亦言:大畜,刚健笃实辉光,日新其德。显而易见,正是得益于历代思潮特别是主流思潮的沾溉和影响,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诠释和阐发,自强不息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,构成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内容之一[61](P5)。清代以降,关于自强不息的理解和诠释更是经历了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。
在这个时代,自强不息通常被诠释成个人处世坚忍不拔、迎难而上的思想品格,《周易》中法天则地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,个人品格层面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突出,而这又进一步凸显了西周以来人文精神的悦动[16](P13),凸显了从敬重天命到关注人事的历史转变[17](P279-299)。东汉末年,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就已经将自强不息与勤奋学习联系在一起。
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,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、不退缩、不止步,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。就人事本身而言,个体自身的强健有为、持之以恒,也符合仁人志士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期许。[14](P30) 这是要求君王以各种手段激励臣下,从而实现长治久安。王国维曾总结道:国初之学大,乾嘉之学精,道咸以降之学新。
此举无疑是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。[3](P157) 由是言人道之自强就与言天道之健形成了彼此呼应。[1](P14) 作为《周易》首卦,《乾卦》在《易传》(十翼)的话语体系中象征天道,即《彖传》所说: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如在注解《中庸》子路问强章时,他曾引述《周易》自强不息之语,指出: 《易》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[45](P618) 易学的发展也大致呈现出这样的特点。而当时正是诸子蜂起、百家争鸣的时代,《易传》在诞生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与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学说相互关联、相互融通[4](P16-107)。
功当其事,事当其言则赏;功不当其事,事不当其言则诛。北宋中后期,随着冗官、冗兵、冗费的弊病逐渐暴露,庆历新政以来士大夫除弊革新的诉求愈加强烈,到熙宁年间更促成了重大的变法运动。
但在此过程中,却对《周易》网开一面。君子法之,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,则自强而不息矣。同时,《周易》综合百家、超越百家的特点,更赋予它会通万有的气度,使它的传承、传播不断突破了家法、家派的藩篱,逐步成为儒、道、佛各家共享的思想资源。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,故自强不息。随着三国魏王弼解《易》尽黜象数,说以老庄[22](P1),从天人感应角度来理解自强不息的诠释方法逐渐式微。由此可见以理解《易》影响之深远。
明清之际,王夫之继承程朱以天理言《易》的大气象,认为君子以此至刚不柔之道,自克己私,尽体天理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,而造圣德之纯也。由此可见欧阳修在易学上重人事而轻天道的学术倾向[33](P155-156)。
[12](P1732) 墨家主张君子力事日强,愿欲日逾,设壮日盛[13](P11),也是敦促人们知晓锐意进取则日强,安于嗜欲则会日渐苟且。由此可以看出,《周易》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在进一步扩展。
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非常看重自强和独立,指出:有身而不能自强,可以自强而故暴弃之,此食馁败而立岩墙也,可惜孰甚焉 这种吃苦耐劳、自立自强的思想理念和人格精神,为他后来的思想升华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。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两汉时期象数易学影响下,人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方式。
汉唐时期,受儒家以及佛教、道教等不同学派的影响,对自强不息的阐释趋于多元。可见秦始皇虽贵为皇帝,但仍事必躬亲,从不懈怠。在中国历史上,无数仁人志士从经典和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,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,大义凛然,仗义疏财,慷慨赴死,不断谱写着正气歌,传递着正能量,高扬着主旋律。可见,《乾卦·象传》中的自强不息实际上蕴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。
面对此种情况,一些传统官僚学者为维系王朝统治,强调变革迫在眉睫,于是洋务派、维新派相继应运而生。融通与发展:先秦诸子与自强不息 众所周知,《易传》的成书过程相当复杂,并非成于一人或一家之手,亦非成于一时。
纵观古今,先秦时期人文精神跃动,诸子各家无不重视人事,因而将自强不息视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。《周易》常常推天道以明人事,《易》所以会天道人道也[2](P194)。
春秋战国时期,除了儒家,其他诸家与《易传》的成书也都存在某种关联,甚至对《易传》成书有所影响。因此,称《周易》是中国古代影响最为广泛的经典文本,应该毫不为过。
在先秦古语中,健与强意近可通。[1](P14) 清代王引之曾引用《尔雅》《国语》的语例解说天行,所谓古人谓天道为天行也。[20](P2034-2035) 当时时令错逆,黄琼劝顺帝行籍田礼以解之,试图以人事顺应天时,消除气候异常造成的不利影响。同时,他强调自强与强人之间应该有所区分,指出:强者之强,强人者也;君子之强,自强者也。
但结合宋代欧阳修以来的相关考辨来看,确实又难以直接将自强不息一语的著作权归于孔子。再如绍兴三十二年(1162)五月,宋金交战中南宋略占优势,宋高宗赵构却因犹豫而逡巡不前,侍御史张震进言:愿陛下体《乾》之健,自强不息。
可以说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自强不息精神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和诠释。凡四者,皆大勇也,非血气所能。
该书所收奏议,上起商周下至宋元,而其中出现自强不息的奏议大都集中在两宋之际。如《系辞下传》: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。